發表時間 |
文章標題 |
人氣 |
2024-06-12 |
疑美論的始作俑者
|
(354) |
2024-04-26 |
以非“左獨”角度看“白色恐怖”
|
(361) |
2023-08-21 |
"白色恐怖"再思考再定位
|
(236) |
2023-06-25 |
Voodoo vs. TNT
|
(643) |
2022-04-19 |
美國戰略的嚴重錯誤: 烏克蘭戰爭
|
(678) |
2020-11-28 |
現代中途島
|
(804) |
2020-05-24 |
是"安全距離"不是"社交距離"
|
(217) |
2018-08-04 |
從 colour 談起
|
(210) |
2018-07-23 |
"中國"的迷思
|
(206) |
2018-07-01 |
左右是本是因, 統獨是末是果
|
(146) |
2018-03-26 |
台灣的困境與機會
|
(161) |
2018-01-08 |
罷免案門檻
|
(108) |
2017-12-07 |
談黃國昌罷免案
|
(138) |
2017-11-20 |
談性善性惡
|
(835) |
2017-08-25 |
基本工資的迷思
|
(468) |
2017-07-25 |
照顧的另一面
|
(133) |
2017-07-25 |
用別人的拳頭征石獅
|
(110) |
2017-07-19 |
給吳鳳校友的一封信, 兼談人工智力的威脅
|
(133) |
2017-07-08 |
我(們)的主張
|
(151) |
2017-07-08 |
機會均等
|
(88) |
2017-07-04 |
當我第一次察覺我的思想右傾的時候
|
(232) |
2017-06-04 |
屈原還是羋原
|
(390) |
2017-05-27 |
台灣的天空左得令人窒息 --- 評748號釋憲文
|
(217) |
2017-05-15 |
圖解自由主義
|
(491) |
2017-04-12 |
分裂的社會
|
(269) |
2017-03-31 |
荒唐的 "不溯及既往"
|
(252) |
2017-03-29 |
我對年金改革的主張
|
(94) |
2017-03-22 |
司法改革的一項漏網議題
|
(100) |
2017-02-14 |
落實直接民主才是真改革的開始
|
(200) |
2017-02-01 |
AI不是萬能的 --- 給”棋王們”的建議
|
(184) |
2017-01-17 |
不要過度解讀川普
|
(165) |
2017-01-14 |
台灣的媒體只會自我矮化
|
(88) |
2016-11-22 |
催生本土右傾政黨
|
(236) |
2016-11-13 |
台灣民主是否成熟的指標
|
(369) |
2016-11-06 |
論人治與法治
|
(1674) |
2016-11-03 |
林全行政院長令我傻眼
|
(107) |
2016-10-27 |
擴增實境還不到位
|
(70) |
2016-09-05 |
Uber 適合台灣的環境嗎?
|
(133) |
2016-08-07 |
國民黨不等於中華民國
|
(145) |
2016-06-30 |
林全院長, 回家的時候到了 -- 談桃園空服員罷工事件
|
(167) |
2016-06-26 |
君君臣臣
|
(150) |
2016-06-04 |
美國可以信賴嗎? --- 回應曹長青先生在正晶限時批的訪談
|
(225) |
2016-05-27 |
到底是誰在數典忘祖
|
(313) |
2016-04-25 |
給柯文哲市長的公開建議
|
(134) |
2016-02-29 |
不要揠苗助長
|
(76) |
2016-02-18 |
我對民進黨新政府沒有期待
|
(85) |
2015-09-27 |
我為什麼被動消極使用 Line
|
(92) |
2015-08-24 |
無為而治補遺
|
(307) |
2015-08-09 |
私授資本主義, crony capitalism
|
(221) |
2015-08-04 |
左右
|
(157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