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台灣的英語教育, 向來多是以英國英語(British English)為主, 從過去的某個時刻起(約莫二、三、四十年前, 很難說準), 美國英語的比率逐漸升高, 到今天, 美語比英語, 大概是七、八比三、二之譜. 只是我的感覺, 沒有確切的數字. 在我初中的時候, 有些學校的英語(文)課本已經採用KK音標; 而大部分學校的英語(文)課本, 仍以萬國(DJ)音標為主. KK音標表示美語, 而DJ音標表示英語. 不過, 我到美國後, 覺得很奇怪, 美國人(從事國際英語教育者外)沒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"KK音標"! 當然, 也沒有什麼人知道"DJ音標"是啥東東! 理由很簡單, 英文字母本身就是一種音標. 為了幫助你學習英語, 用你自己的注音符號去輔助你要學習的注音符號, 這是合理的; 你現在卻要學另外一種音標去注音你真正要學習的音標, 不是很荒唐嗎? 我建議, 要學英語, 直接學英語字母的自然發音就可以了; 多學一種符號只是增加困擾而已! 這是題外話. 拉回正軌.
"Colour"是我們初學英文時學來的拼法, 眾所周知, 這是英式英語; 美式英語應該是"color". 我記得沒錯的話, 當時在學英語時, 我們就被指示, 在正式場合應該用英式英文. 於是乎, 多年後, 當我到美國後, 在寫作業時, 我真的用英式拼法, 因為, 作業當然是正式文件. 沒幾天就發現被打槍了! 一個訊息很清楚, 在美國只有"color", 沒有"colour". 就這麼簡單! 後來, 我也發現一個事實, 就是不管作者是誰, 只要是英國發行的期刊、雜誌, 其中發表的文章, 都是用英式拼音; 相反地, 美國的期刊、雜誌所發表的文章, 也必定用美語拼音! 英、美兩國在這一點上, 也似乎很有默契. 這就是認同, identity.
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 很多台灣本身的用語被扭曲了. "接軌", "對接", "機制", "北美館", "北車", "下午好", "上行", "下行"... 等等, 一些我聽不懂的用語,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, 已逐漸在台灣流行起來! 這是認同危機. 請不要小看這些事,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, "美國"永遠脫離不了"英國"!
我的立場是, "我"就是要跟"你"不一樣. 漢字的拼音, 我反對採用共匪的"漢語拼音(我稱他為匪語拼音)", 雖然, 我也不認同台灣有些人提倡的"通用拼音[1]". 再說一遍, 我就是要跟你不一樣! 這就是identity! 這就是文化的認同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