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, 讀到一篇作者當年是台灣大學歷史系四年級學生, 參加一個大學部論文競賽得獎的文章, 提到王安石性論的演變: 從贊成孟子的性善論; 到懷疑性善論; 最後到性無善惡的看法. 我也一再強調, 我的立論根源於人性. 之前, 我並沒有深究這個問題; 今天就藉這個機會, 思索並說明一下, 我對性論的看法.
我先講結論. 大體上, 我認同王安石最後性無善惡的說法. 不過, 我也要為孟夫子的性善論辯護一下. 宋國的理學家們, 如果把孟子的性善論"無限上綱化"的話, 那是理學家們的錯, 不是孟子的錯! 我覺得, 孟子在性論上, 並沒有太多的深究, 只是為"惻隱之心"等善念找一些"藉口"或原由而已. 稍晚的荀子則不同, 他的性惡論是深思熟慮下的產物, 並成為他的理論思想的核心. 他那個年代以後的法家重要人物, 各個都是他的徒子徒孫! 把"病態"當"常態"就是法家思想錯誤的根源! 如果是我, 我會毫不猶豫地把荀子歸類為法家, 而不是儒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