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(本文乃根據我的了解與評估, 不敢說絕對正確.)
君子與小人, 本來的意思就是官員與平民, 無關道德品行. 君子, 以我的推論, 就類似"公子"一樣, 是泛指貴族, 也就是官員. "君"就是國君, 也就是諸侯; 同樣地, "公"是"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"的總代表, "公子"就是國君之子; 而"公子"的兒子就是"公孫." "公子"們之間只有一位可以繼位為諸侯; 而這位新國君的兒子, 就從"公孫"晉升為"公子," 而他們的堂兄弟們, 仍然是"公孫." 這些"公子"、"公孫"們就統稱為"君子;" 而被統治的庶民就是所謂的"小人."
"君子之德風, 小人之德草"的意思說, 統治者的作為與政策, 是會影響百姓的思維與作風的; 過去, 教育是君子(貴族)特權的時代, 更是如此, 因為庶民幾乎沒有判斷與選擇的能力. 在威權體制下, 人民不是沒有這樣的能力, 就是這些能力被嚴重的壓抑, 人民只能"唯領袖的馬首是瞻." 即使是民主時代, 教育比較普及, 人民的自主性也比較高, 領導者的言行, 仍然有示範作用; 何況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, 是有強迫性的, 更會影響每一個人的行為! 總之, 政府的政策、法令, 是有移風易俗的作用的!
「中國」人在過去帝王的醬缸裡, 醬了兩千多年. 近代「中國」人的民風, 比之約三千年前的"三代(夏商周)之英," 可以說是判若兩種民族! 累積到明國的奴性, 竟然使所謂的"讀書人"變得比秦淮河畔的妓女還不如; 文天祥的"讀聖賢書所為何事," 竟到那裡去了! 亡國了, 竟還要為夷狄主子擦脂抹粉, 以掩飾自己的不忠不義. 這個歷史上, 只有日清甲午戰爭, 沒有"中日甲午戰爭;" 在那兩百多年間, 「中國」是亡國的!
台灣人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過了五十年的光景, 日本人的實事求是與守法的習慣, 多多少少也影響到了台灣人, 當然日本人的殖民政策, 也多少會扭曲台灣人的性情. 總而言之,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, 台灣人與"中國人"的差異是相當大的. 當時的台灣的確比"中國"先進! 陳儀不能體會這些差異, 加上蔣介石的白色獨裁統治以及"中國人"的貪污腐化, 才會釀成二二八事件慘案. 接著, 蔣介石被趕到台灣來, 把好不容易逐漸脫離醬缸影響的台灣, 再度泡進醬缸來. 這五、六十年來台灣人又養成了一種特殊的性格, 英文叫做"cutting corners," 這種性格與因循苟且密切相關, 就是貪便宜、走捷徑、便宜行事, 就是偷工減料、貪贓枉法! 而且與目前正在流行的"關說," 或"關說文化"息息相關.
這散播在每一個台灣人心中的特質(cutting corners)就是台灣最根本的問題, 就是台灣轉型、升級的最大障礙. 很諷刺地, 這特質在過去二、三十年曾經幫助台灣的代工產業, 就是經常聽說的"cost down (reducing cost, 降低成本)!" 這"降低成本"就是"cutting corners"的具體表現. 不是由於提升效率產生成本下降的效果; 而是以偷工減料或以降低產品原來的性能而產生的成本下降的效果, 就是"cutting corners," 這就是台商最在行的(只是刪除不必要的功能, 是好的cutting corners), 這就是過去台商非得要依賴中國市場的根本原因, 也是台商將來是否能轉型成功的關鍵! 台灣人如果不能擺脫這個, 台灣的前途黯淡無光!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