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發表於優仕網, 未有修改)
 
一些左派, 常因為孔子曾說過: "不患寡而患不均," 就認為這就是, 孔子是左派的證據.  我可不這樣認為.  "寡"是"少"的意思, 不是"貧"的意思.  孔夫子這段話的全文, 如下:
 
季氏將伐顓臾。冉有、季路見於孔子曰:「季氏將有事於顓臾。」孔子曰:「求!無乃爾是過與?夫顓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為?」冉有曰:「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」孔子曰:「求!周任有言曰:「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』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則將焉用彼相矣?且爾言過矣。虎兕出於柙,龜玉毀於櫝中,是誰之過與?」冉有曰:「今夫顓臾,固而近於費。今不取,後世必為子孫憂。」孔子曰:「求!君子疾夫舍曰欲之,而必為之辭。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,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;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。而謀動干戈於邦內。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」(論語季氏篇)
 
這裡所說的, 是國家的四個不好的狀況, 應該如何面對的問題: 寡、貧、不均、不安.  "寡"是指國家的人力不足, 是人少的意思.  古代是農業社會, 人力是最主要的資源.  所以, 孔子接著說: "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[1]"  "貧"當然是錢少的意思, 不需特別說明.  不過, 不是人民沒錢, 而是指國家沒錢.  "不均"指泛指國家的發展不均勻, 如南北發展不均.  現代所謂的"貧富不均," 當然也包括在這裡面, 但不是重點.  在孔子的時代, 貧富本來就不均, 貴族掌握全國的資源, 與資源的分配權, 不富才怪; 而一般老白姓, 除非有特別的致富之道, 如子貢經商, 能圖個溫飽已經不錯了.  以現代的標準, 絕大部分的人, 包括孔子在當官以前, 都可以說是處於貧窮狀態!  "不安"當然是指國家不安定. 
 
接著, "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," 是因果關係.  國家能均衡發展, 就不怕沒有錢, 人民就可以安居樂業, 和睦相處, 遠民自然會聞風而來, 國家的人力資源就不會匱乏, 國家就會安定, 所以, 當然就不會傾覆、滅亡. 
 
這根本就不是左派所說的那一套! 
 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1] "既來之,則安之"是說, 既然把遠民找來了, 就要把找來的人民安頓好的意思.  不是現在一般流行的, "要安於現狀"的意思.  這裡的"來"與"安," 都是使役動詞, 是"使來"與"使安"的意思, 也就是"招徠"與"安頓"的意思. 
arrow
arrow

    台灣向右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