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的理想顯然並未得到"帝王"家的青睞, 歷代"帝王"卻很喜歡利用孔子的名聲, 來粉飾其醬缸門面.  董仲舒很想利用儒家的敬天愛民的理念, 來約制劉徹, 希望對皇權能有所限制, 要劉徹不要亂來; 可是, 事與願違, 不但被劉徹"看破手腳," 董仲舒還差一點連命都不保!  結果, 帝王這隻老虎出了匣, 為害天下, 再也無法控制了; 而被"獨尊"的, 沒有孔子中心思想的"儒術," 變成了粉飾這兩千多年來的帝王醬缸的虛偽門面!  孔子雖被後來的帝王"封"為"素王," 沒有王位的王[1], 可是, 這個"素王," 所真正代表的就是缺乏孔子中心思想, 被稱為"獨尊儒術"的大醬缸!  很諷刺地, 孔子的中心思想也叫做素王, 不過, 此素王非彼"素王." 
 
孔子的素王, 是平民之王(也就是得到百姓認可的王), 就是春秋裡的"王"或"王道," 也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; 其地位, 就相當於各宗教裡的"上帝!" 
 
“古有采詩之官, 王者所以觀風俗, 知得失, 自考正也。”[漢書藝文誌]   這是古代一個下情上達的管道。  詩三百中, 有不少係詠頌或諷刺國君大臣與其政策者。  可見當時對政治時事的關心是很普遍的。  自東周以來, 詩的作用日益減弱。  至暴秦正式廢此採詩官後, 這下情上達的管道也就一失不可復得了。  “王者之跡熄而詩亡, 詩亡然後春秋作。  晉之乘, 楚之檮杌, 魯之春秋, 一也。  其事則齊桓晉文, 其文則史。  孔子曰: ‘其義則丘竊取之矣!’” [孟子離婁]  “其義”是什麼呢?  太史公曰: “貶天子, 退諸侯, 討大夫, 以達王事而已矣。”[史記太史公自序]  這裡的"王"或"王事," 就是孔子的素王; 而"貶天子"、"退諸侯"、"討大夫"就是素王之道的一些手段.  太史公司馬遷顯然有要繼承孔子春秋的大志.  因此, 司馬遷雖為史家, 史記卻不能以純史讀, 尤其是"太史公曰"的部分! 
 
孔子終生努力的目標, 就是要防止「中國」走上中央集權的不歸路.  很不幸地, 並沒有成功.  最後只落得「太山壞乎!梁柱摧乎!哲人萎乎!」
 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1] 這裡的"素王"是"沒有王位的王," 就類似現代的"榮譽博士"是"沒有博士學位的博士"的概念.  
arrow
arrow

    台灣向右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